第四百三十七章修路造福于民(2/2)

这两孩子特别好带,很少哭,吃饱了就睡觉,刚出了满月,又白又胖,看着就想亲两口。

日子每天都按部就班的过着,最开始的时候,刘淑芳还记着宁海涛的话,出门就让大哥陪着,每天担惊受怕的,时间过的久了,又到了开春种地的时候,她就把这茬忘了。

画了图纸,让大哥在找人按照图纸的样子盖大棚,张三花看了图纸就反对,好好的地上,盖个说房子不是房子的东西,那不是浪费土地吗?

刘淑芳只是笑着让她看,其他的说了她也不明白,大棚盖好了,她就把在空间里培育的种子拿出来交给大哥,种地他是好手,不用她多操心。

村里的人反映跟张三花一样,认为刘淑芳瞎弄,好好的地不种庄稼,浪费了。

只有村长李耀祖特意来找刘淑芳询问原因,现在他是把她当成能人了,认为她决定的事情,肯定有她的理由。

刘淑芳给他讲了大棚的原理,种反季蔬菜,一年可以种俩茬,开春时候种蘸酱菜,还可以种豆角,茄子,西红柿,上市早价钱高,比夏季蔬菜大量上市的时候价格高多了,秋季的时候,还可以种一茬,青黄不接之时,这些青菜就值钱了。

李耀祖听后,暗自算了一笔帐,照海涛媳妇的说法,这两茬下来,收入是种白菜和玉米,甜菜的三倍还多,同样一块地,增加了三倍效益,他激动了,当即决定跟着刘淑芳家一起盖大棚。

种子是空间里培养的,可刘淑芳还是亲自过去一趟,种好菜的三个大棚,她都用空间的井水浇了一遍,这才放心。

刘建国就是主抓种地和养殖这一块了,基本上就住在村里,海兰舍不得离开他,带着孩子跟他一起回农村,大哥家原来住的屋子空下来。

六月初大棚里,的蔬菜就上市了,价格贵,还有的是人买,自己去卖牵扯人和力,刘淑芳让大哥把菜批发出去,少赚点,可是节省时间。

也就是利用大棚做掩护,刘淑芳把空间里的菜都拿出去卖了,没本的买卖,赚一分是一分,财富积累的很快。

村里的路太烂了,到了夏季,连雨天,汽车都进不去,村里家家户户都搞养殖,路不好,猪禽就送不出去,多吃一天多浪费一天饲料,那可都是钱。

刘淑芳找到王青云,游说他出资修路,可是王青云是生意人,不愿意拿这笔钱。

刘淑芳把他和李耀祖一起请到饭店,把修路的好处说了一遍,对企业而言,现在利润有了,可是企业的知名度没有,完全可以借着这件事打开知名度。村长这方面她希望能让村里人出力,或者集资,这是对所有村民有利的事情,相信大伙都会踊跃捐钱的。

她个人方面拿出来一万块钱,这个年代,人工材料都便宜,初步预算修路需要八万左右,王青云考虑刘淑芳的建议,觉得是个好提议。同意出资六万块钱,剩下的让村民集资。

这件事就这样定下了,可刘淑芳和王青云的钱到位了,村里的村民却不愿意捐钱,小农意识使然。

只有村长拿出一千块钱,毕竟他要带头,而且他家有蔬菜和养殖两项,修路对他来说是好事。

另外只有李二婶家捐了五百块钱,剩下的谁家都不掏钱,认为修路是国家的事情。

刘淑芳无奈把缺口的钱自己补上了,有钱好办事,不到半个月路就修好了,这时候村里人才跳出来说好,忘了之前躲着不见人之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