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13、(1/2)

择日不如撞日, 既然决定和包拯掰扯清楚当年的旧案, 宋辞决定即刻入宫面见便宜哥哥, 也好让刘太后有个心理准备免得一时慌张露出破绽。

许是她的态度转变过于微妙, 包拯在听说需要开封府侍卫将那李妃娘娘护送到宫中的时候反而迟疑了。

“包大人, 你今日所求不就是入宫面圣一事,为何事到临头反而犹豫不决?”

对于这块黑炭头的犹疑, 宋辞一点都不意外, “包大人可是怕本宫借机对那李氏做出什么妨害之事?若是如此, 包大人未免也太过轻看本宫。本宫言出法行, 如果想要对付一个小小的李氏,又何必大张旗鼓地将她请进大内?只需拈拈手指就够了!”

“公主胸怀坦荡,是微臣不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包拯这才恍然发觉,若是天佑帝姬真的心怀歹意想要除掉李妃娘娘,凭她的一身本领,等了这么久难道还找不到动手的机会?

公主既不肯妄动杀孽落人口舌又非要自己带着娘娘入宫, 只怕她心中早有打算想要借由皇帝的手处置自己的亲生母亲,好让娘娘彻底熄灭寻亲的念头。

虽然历代王朝早有皇后无子择人过继的先例,可当初的刘妃和李妃却平分秋色均不曾染指后宫大位, 先帝也已言明只有最先诞下皇子之人才能母凭子贵凤袍加身。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就在那风雨交加的一夜, 刘妃娘娘诞下了先皇唯一的皇子,李妃娘娘却生下了一只血肉模糊的狸猫。

多年后恰巧太子巡宫之时,幽禁在冷宫的李妃娘娘先是被一把莫名其妙的大火烧得面目全非,却又在隐姓埋名二十年之后现身喊冤, 口口声声指证当今太后换子杀母的大罪。

这种种巧合怪异之处,难道还不能证明刘妃大有可疑吗?

想那李妃娘娘本该是陛下亲母,却连一个正名的机会都没有,只能躲在乡下以务农为生。

与之相比,那犯下千古奇案的刘妃又是何等尊贵逍遥?若是圣上当真被她蒙蔽处置亲母酿成枉顾人伦的惨剧,岂不是让本就含冤莫白的李娘娘心寒?

哪怕拼着乌纱不要人头不保,他也要护得娘娘周全。

思及此处,包拯垂首定神答道:“微臣这就派人去请来李妃娘娘入宫觐见。”

“好,包卿家随本宫走吧!”

宋辞轻抚衣角起身道:“至于驸马,还是和开封府的侍卫一起去请那位胆敢自称国母的老妇人吧,也免得途中出了什么差池再落到本宫和太后的身上。”

已经掉了一层马甲,若是闹得太过将猫儿吓跑,她上哪再去选一个称心合意的驸马?倒不如趁早把人支开,也免得包黑子借他生事。

虽是亦有此意,展昭还是向上官抱拳道:“大人,属下……”

“公主说得有理,娘娘乃是此桩奇案的重要人证,就劳烦展护卫一行了。”包拯捻须沉吟道。

“展某这就去恭迎娘娘,还请公主一路多加关照。”

言毕,展昭一双深瞳直视着玉面,隐隐透出祈求之意。

“驸马安心去吧,本宫会与包大人一起在宫中等你归来。”宋辞笑吟吟地说道。

“属下遵命!”

展昭猛然顿首,又朝上官再施一礼便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开。

乍见厅内之人走了出来,刘言连忙急入请示道:“公主可有吩咐?”

宋辞看了面色沉静的包拯一眼,“公公来的正好,本宫正要与包大人一同入宫面圣,劳烦公公立刻备齐车马。”

联想到先前厅门紧闭的密谈,刘公公垂手肃立道:“咱家这就去办。”

待刘言也转道去吩咐车驾出行,宋辞在这只剩下两个人的大厅中朝对面那块硬骨头大有深意地笑道:“不知包大人可知道,这天下间有一至理名言,上至帝王下至走卒,人人都离不得它。”

“哦,不知公主所言是何佳句?”包拯侧目道。

莫非是因为展护卫不在跟前,公主终于忍不住要露出真面目了不成。

见这位青天大人眼里满是防备,宋辞脸上的笑意愈发浓厚了,“本宫要说的,正是‘难得糊涂’四个字。”

她缓缓踱步走向门槛,“凡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纵然勇气可嘉毅力非凡,却难免牵连甚远惹出更大的祸患。倒不如顺其自然,应势而为。包卿家,你觉得本宫的话可有道理?”

包拯立刻就明白这是公主在点拨自己,亦是在发出最后通牒。如若他执意要与太后为难,恐怕稍后入宫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故。

望着公主那莫名孤傲的背影,包拯只是沉思片刻就做出了回答,“公主之言发人深省,微臣愧领。然则有所不为,亦将有所必为者矣!”

听着这宛如断头宣言的坚定话语,宋辞毫不意外地含笑道:“包大人果真不愧为国之栋梁,高山景行无不敬慕!既然大人心意已决,本宫亦不再多言,一切事宜就有待皇兄圣裁吧。”

话不投机半句多,一路无话的宋辞与包黑炭只同行到禁门之前便分道扬镳,一位转道去仁寿宫对暗号搭台词,一位则径直去了文德殿面奏狸猫换太子之事。

本以为自己一番苦劝会换来彻查此案的谕旨,谁知皇帝初闻此事便哑然失笑道:“包卿莫不是特来给朕说故事取乐的?这煌煌大内又怎会出现此等匪夷所思的荒诞之事!”

挥手拦住将要再谏的卿家,赵祯笑言道:“且不论那李妃身份是真是假,只说朕当日出生之时,恰巧父皇在金华宫探望母后,这才得以亲候太子出世。若照卿家所言,岂不是连父皇都成了那换子一案的帮凶?”

“陛下此话可有旁证?”包拯拱手直言道:“还是太后亲口对陛下所述?陛下才信以为真?”

“自然是有多人为证!”

赵祯见包拯面色更沉,只得细细说道:“不单朕小时候多次被父皇抱于膝上感怀麟儿初降的喜悦,就连伴伴,”他说着指向立在一旁努力减少存在感的陈林,“伴伴也可为朕作证啊,他从小陪着朕长大,先皇的一言一行又岂会错认?”

包拯听闻此言,挺拔的身躯不由得微微一颤,“陈公公,陛下所言,你可为证?”

躲避不及的陈林微微侧身道:“皇上所说自然都是真的。当年先皇年届不惑却膝下无子,期待多年总算盼到后宫有孕,又岂会不放在心上。”

他虽是颔首作答言谈有序,却始终不敢直视包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