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生产(2/2)
她根本不在意皇上怎么样,也不在意别人怎么想,她绝不会让这些东西破坏她现在的生活。
因为她好不容易又找到了主心骨,找到了活着的意义玛禄姐姐需要她,想和她做朋友,希望她陪伴在身边她们都愿意接受彼此茫然无措的情感,成为彼此的支撑。
这对她来说是多么的难得。
福格想起入宫之后内心的凄惶,想起感受到玛禄姐姐善意时的温暖,想起她知道姐姐愿意接纳她住到永和宫来时的巨大喜悦……
福格抱住被子,眼前濡湿一片。
姐姐,你再也不用担心了>
十月三十日,十月怀胎的沈菡终于发动了。
已经许久没有踏入后宫的玄烨,收到消息后竟然破天荒地赶来了永和宫,陪她生产,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在乾清宫等消息――这个待遇以前只有仁孝皇后和荣嫔有过。
一阵又一阵的宫缩袭来,第一次体验这种疼痛的沈菡彻底疼蒙了!
一开始她还记着皇上在外面,最好是憋住了,少叫唤,别把皇上叫烦了,留下什么娇气的坏印象。
一个时辰后――滚你妈犊子,爱谁谁!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外面的玄烨吓了一跳!
他在堂屋坐了一个时辰了,里面一直没听到动静。
玄烨担心的让人进去问了好几次:“怎么了?没事吧?”
怎么不叫呢?
他虽然没见过妇人生孩子,但他是知道这件事很疼的,妇人大多会惨叫连连。
当年……
董氏月份尚小,都惨叫了一夜……
所以屋里沈菡一直不出声,他还很奇怪呢,生怕有什么问题。
不过进去问完后,传出来话:“回万岁,没事,德主儿正疼着呢,只是忍着没叫。”
玄烨:“忍着做什么?进去给她说,不用忍着,想叫就叫吧。”
又问一旁候着的季纶:“备水了吗?给你们主子送些温水进去,叫多了口干季纶万万没想到万岁竟然认识他!
他心里激动不已,但仍是跪下沉稳道:“回万岁,里面一应所需皆已备齐,温水也有。”
玄烨:“那也有一个时辰了,让人进去看看,水还热不热,用不用换壶新的。顺便也问问你主子饿不饿,用不用膳房再送点吃食过来。”
不知道还要生多久,既然还没疼到叫,再吃点东西攒攒体力也好。
话音刚落,沈菡石破天惊一嗓子把堂屋里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玄烨直接站了起来:“怎么了?出什么事了?!太医!”
在外面守着的是大方脉科(成人内科)、小方脉科(小儿内科)和妇人科的太医,不过妃嫔生产,他们也只能在外等候以备不测,这会儿被皇上点到也是一头雾水。
好在里面伺候的紫芙听到声音及时出来回话:“回万岁,主子只是剧痛难忍,并无大碍。”
玄烨松了一口气,但听着屋内沈菡一阵又一阵,越来越密集的惨叫声,内心也是备受煎熬。
好在沈菡的产程进展很快,大约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开完了十指,开始生了。
太医又进去诊了一次脉,出来道胎儿十分强健,万岁不必担忧。
里头的收生姥姥给沈菡嘴里塞上软木,让她双手扯着吊好的白布带:“德主儿,一会儿您一定要记得随着奴婢的喊话用力,万万不能卸了气力啊!”
沈菡满头大汗,咬着软木点头。
收生姥姥:“用力!!!”
沈菡――嗯嗯嗯嗯嗯嗯嗯嗯!!!
妈妈!!!
我再也不要生了
一声婴啼划破了紫禁城暗沉寂静的黑夜。
收生姥姥疾步出来跪倒在地:“启禀万岁,德嫔娘娘诞下小阿哥,母子均安!”
玄烨大喜,全屋的人齐刷刷跪倒在地:“恭贺万岁!喜得贵子!”
玄烨:“德嫔如何了?还好吗?”
收生姥姥:“回万岁,德主儿生得顺极了,待歇息半晌,奴婢为德主儿排干净恶露,便无大碍了。”
玄烨高兴道:“好好好,你们好好伺候着,务必不能让德嫔有一点差池。”
“是。”
小阿哥洗干净抱了出来,因还没上喜称,尚不知斤两,但玄烨一看心里就是一松――看着挺壮实的。
小方脉科的御医上前为小阿哥诊完脉,道小阿哥脉息强劲有力,身体状况极好。
之前见多了瘦瘦小小,干巴巴的小婴儿,再加上宫里这些日子出的事,如今猛地见着个壮实的孩子,玄烨别提多高兴了。
“赏!德嫔育子有功,着谕内务府,以妃之喜例看赏。永和宫上下伺候得好,着俱赏一年的例银!”
连太医和收生姥姥都一并得了重赏。
殿内众人又齐刷刷跪下谢恩。
等沈菡收拾好后,大方脉科的御医进内为她诊脉,出来道:“德主儿身康体健,并无大碍。只是产后难免气血两虚,须得好好调养。”
玄烨点点头,掀帘进了内室。
正赶上收生姥姥在给沈菡压肚子排恶露。
沈菡龇牙咧嘴:“啊啊啊啊啊啊!”
还是很疼啊!
不是生完了吗!
怎么还疼!
玄烨:“……”
沈菡一扭头看见他了,眼泪‘唰’地就下来了!狗男人!!!
作者有话说:
沈菡:今天的我,是不文明的我!
①关于诵经祈福,补一段资料:
《清代后妃杂识》:
对于孝昭仁皇后崩逝的情况,其后入京的传教士张诚在其日记中提到皇上)前两位皇后都在受封后相继难产崩逝。”而根据档案记载,在康熙十六年十二月时,孝昭仁皇后的身体就已经出现问题。十二月二十五日,内务府档案内提及:“御前三等侍卫萨勒奉旨降谕总管内务府大臣噶鲁、海拉荪曰:'传知总管内务府大臣等,为皇后念经。”
至康熙十七年正月, 除让喇嘛们念经之外,圣祖还让道士们在大光明殿祭星,大臣们也纷纷上折请求为皇后祈祷。以上迹象均与难产不符。
孝昭仁皇后崩逝之后,内务府原拟按照孝诚仁皇后的先例,将孝昭仁皇后奉移至北海团城西侧的空院暂安,但是圣祖认为其地不好,“殿与门皆无,看守之众亦甚苦。”下令将孝昭皇后奉移至武英殿暂安。
《清宫后妃杂识》作者谨按:清宫本身有为皇后、太后诵经祈福的习惯,但是孝昭仁皇后属于临时特命念经,且从第二年正月的迹象来看,当时病情已经相当严重。对于孝昭仁皇后崩逝的情况,张诚也是从他人处听来。或许孝昭仁皇后是因流产或其他产后疾病崩逝,而被讹传为难产。
②标注,禁止传递消息改写自资料。这段在我的大纲里,当时没标注,可能出自《壶政,清代宫廷女性研究》?等我再找找。